書店員向け情報 HELP
出版者情報
書店注文情報
在庫ステータス
取引情報
詩畫集 寫我的父親
述説一個患失智症老人的故事
- 出版社在庫情報
- 在庫あり
- 初版年月日
- 2025年3月14日
- 書店発売日
- 2025年3月14日
- 登録日
- 2025年3月7日
- 最終更新日
- 2025年3月17日
紹介
■父親患了失智症,但卻因此喚醒了他對台灣的記憶。
我父親出生於台灣台中豐原,初中時曾留學日本,因日本戰敗及隨後台灣局勢的複雜,使他失去了回國的機會,最終留在了日本。
他九十多年來一直深懷著的對祖國思念的人生,也就在父親被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失智症中結束了。在患病的這段時間,他對台灣的童年記憶,極爲鮮明,許多印象意外地歷歷在目。於是我就把這些可貴的記憶和懷念之情,用詩歌和圖畫表達出來,創作了父親因失智症而復蘇的台灣懷舊集的詩畫作品,也是父親和我一起走過十年的記憶。
*本書は、『詩画集 とうさんがアルツハイマーになった:冬桑譚』(花乱社、2022年)の中文改訂版です。
目次
前 言
*
夫 妻
晚 餐
送快遞
用力按(押す)
狗
【懷舊篇】菱 角
【懷舊篇】「恰砰」和「啪嚓」
【懷舊篇】我家的青蛙
【懷舊篇】小呱呱
要去郵局
天婦羅
彩 球
走失的孩子
橫 闖
山的形狀
母親的回憶 說─芭蕉和香蕉
冬薯夏魚
大叔父陳德和的家族
*
後 記
譯後語
前書きなど
前 言
我父親出生於台灣台中縣的豐原鎮,上初中時去日本留學。可是由於後來日本戰敗後的局勢十分混亂,使他錯失了回國的機會,最終就留在了日本。
自我父親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以來,已經有十年了。我很想把他患病的這些年,在生活上的混亂和忐忑不安記錄並保存下來,所以就試著創作出這本用詩和畫交相構成的作品。
作品文章的部分,是受父親言行觸動有感而發的斷片描寫,另外再配上詩歌,交互組成了一本詩畫合一的創作集。
插畫是把父親日常生活實在的言語行動,即時用手邊有的原子筆和顔色鉛筆描繪出來的。在準備出版這本書時,我又添加了一些水彩畫作為詩的插圖。
當我在寫回顧父親的一生時,自己童年的經歷也隨之浮現,使作品集變成了一系列描繪舊時記憶和現在的時空混雜交織而成的内容。讀者若能感受並理解我創作當時的心境和想法,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和欣慰。
作 者
* * *
譯後語
在翻譯前,我曾問過作者中文版要用繁體字出版的理由,龍女士說此書的主題是在描寫患失智症父親的日常生活,但也記錄了他無意中在言行裏喚起自己年少時在故鄉台灣生活的記憶,在記述父親思鄉情懷的同時,也加添了許多作者童年的回想,使作品醖釀出跨越時空的效果和價值。作者又希望借出版此書,能為台灣的讀者們提供一些日據時代庶民生活的真實和回顧思考的材料。因此在作品最後,還特別對自己和大叔父家族的經歷,做了簡單的記述,讓讀者能通過個人的家族史,反映並認知這近百年裏,不只是生涯親身走過的父輩一代,還有後代子孫們,在動蕩的歷史大時代裏,受艱辛命運和人生體驗的真實。基於上述理由,我在翻譯書名時,就做了對作品原創視角擴大的意譯,使作者的創作思考和期待,能更容易傳達給讀者。
以下是爲了便利讀者閲讀,在翻譯時做的一些考慮和處理方式的簡單説明。
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詩畫集」作品。全書除了詩文之外,還配有大量由作者精心繪製的圖畫,讀者可在邊讀詩邊看畫的情況下,去想像那每一個充滿愛心,真實幽默而生動的場面。由於作品内容很多都是在描寫日常生活的瑣事,日本人的語言生活習慣和中國人不同,在用語上的處理就會存在很多難題,例如有許多涉及到失智父親把日語發音和文字構造混淆現象的描寫,碰到這類不能直譯又難解的内容時,就會在原作同頁詩圖的空白處,從旁加注來幫助讀者理解和參考。
作品中詩的創作,採用了白話散文詩式的體裁,因此在翻譯時,對字數和行列的安排,就依此體裁去發揮,不做特別的修飾和包裝。另外爲了不破壞原作平易近人的風格,盡量不用艱澀生硬的文字,使讀者很容易看懂,進一步對作品能有更深層的理解和感受。另外在作品裏有寫到老人日常生理動作的部分,在翻譯時,用語就會不拘雅俗,以求能達到自然而真實的效果。雖然有時爲了説明不同的社會背景情況,翻譯時需要在視角上運用一些創意的技巧,但也會順著作者的思考去發揮,讓讀者更容易體會出十分親近的臨場感。
最後要向讀者提示作品蘊含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作者在書中多處對事物景觀描寫時,影射了日据時代深潛在台灣社會心態的現實。例如在「母親的回憶」篇中,描寫到植物園裏高大挺立的芭蕉樹,比喻殖民者高傲的態勢,而周圍那些矮小又散漫生長著的香蕉樹,就像是被殖民的台灣一般庶民低下屈辱的存在。雖然作品的主題是寫一個失智老人的故事,但同時也期望讀者可以從那些詩文的描述和詼諧有趣的圖畫中,領會作者深層而多面相的思考和創意、感受一個孤寂無奈時代的情懷。
二〇二四年 於日本福岡 譯者 石其琳
上記内容は本書刊行時のものです。